10岁以下的孩子,旅游的意义在哪里? -云顶yd2223线路检测
64 个回答
旅行就是享受生活去了,没必要说意义。
当时很舒服,玩得很开心就好啦,还总结什么中心思想?
很多意义都是大人们自我安慰的托辞而已。
我总是觉得,最没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就是无端地寻找意义了。
人们通过寻找出来的意义,妄图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,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;人们通过给自己的行为寻找意义,得到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,让自己感到更有价值和意义;人们通过给自己的行为寻找意义,去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,用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。
我们不愿意做没有意义的事情,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想让别人觉得我们自己有用,得到别人的赞扬,通过别人的赞扬获得自己的满足感。同时也怕别人说自己没用。
其实,就像我们工作时的夸夸其谈,反而有时候是为了隐瞒自己的无能;我们凡事儿就找意义的行为,大抵也就是怕暴露自己空虚的灵魂吧。
孩子无暇顾及崇山峻岭,却留心于草下虫豸的争斗;他们无视壮阔的大海,却对脚边的沙粒充满好奇。
如果外星高级文明观察我们人类的繁忙,我会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有何意义吗?
在生命的尽头,回顾一生的奔波,你又如何找出有意义的所在?
若你是大河中的一滴水,你是静止的,而周围的一切都在流转,这时的你能了解他们流转的意义在何方吗?
我们说老鼠偷盗,只不过因为老鼠与我们争食;我们说蜜蜂勤劳,只不过源于我们对蜂蜜的无情盗抢。 这些都只不过是我们人类强加给这个世界的意义。
鱼的魅力在于,它们只属于水,不会为其他地方所分心。
我们成年的人类总是忙于不断解释自己,为自己寻找各种合理的意义标签。
然而,孩子却只是单纯地感受这个世界,此时此刻,别无他念。
也许,没有意义的是我们,而不是孩子。
孩子用所有的感知去拥抱这个世界,是否能记住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孩子心中已播下了那颗小小的种子。
单纯地感受世界,是多么美好的事情。这种感觉,可能今生都难得再有。只因为我们刻意去找所谓的意义。
旅行的意义,不在朋友圈的p得过分的照片里,不在远房亲戚的羡慕和言不由衷的赞扬中,更不在我们从搜索引擎上抄来的冷知识里,能不能慢下来,学学孩子,管他什么意义,只为自己。
所以,旅行吧,别再犹豫!
我是公子兮,三年级兮姐爸爸。躺平育娃近五年。用科学方法养普娃。与孩子共同成长。
关注 ,快乐成长,普娃也会有春天!
见识
有句成语说的好,叫“举一反三”。
这里两个重点,一个是“一”,一个是“三”。
一就是那个见识,三就是由一中思考出来的关联。
旅游是比较好的增长见识的机会,孩子自己看,家长给他讲,旅游中能看到很多的不一样,这个不一样就是见识,就是那个“一”。
很多人说带三五岁以下的孩子旅游没有意义,因为他们记不住,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,就是任何事情都要求即时回报的心理。
的确,三五岁的孩子出去旅行长大后可能就记不住那些经历和细节了,但和家人一起出去旅行时的愉快、温馨的感觉会融入他们的内心或者说潜意识,那个当下是美好的就足够了。
更何况七岁以后的事情人会记得清清的,可能一辈子都记得。实际上我们陪孩子出去玩不了几次他们就长大了,六岁以后上了小学一起出游的机会就会少很多,上了初中更是难得,然后就是高中、大学、工作,这种一家人出游的机会只会越来越难得。
所谓不含诱惑的深情,不带敌意的坚决。当你做一件事情就要求一定要有回报时就已经违背了爱的本意,爱需要条件吗?带孩子旅游需要条件和回报,仅仅是想带他们一起去看世界而已。试问当你老了想出去旅行,你孩子说反正上岁数你也记不住了,就待在家里吧,你什么感受?
不要赋予旅行那么多意义,不要指望通过几次旅行就增长多少见识甚至拓宽多大的格局,想都不要想这些附加的条件,只要一起出游的那个当下是快乐的就足够了。只要孩子在沙滩上、在草原上、在雪地里、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个当下是快乐的就已足够,也许他长大后记不清当时的细节,但那种感觉会一直伴随他。
事实上只要你带他去到新奇的世界,不长见识是不可能的,只要他看到从未见过的事物和景象,就必然会装进他的大脑,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。也会成为父母共同的记忆,事实上当我们谈论起孩子的童年,能够拥有的回忆又有多少呢,很快他就会振翅高飞去追寻自己的梦想。
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我们读过的书、走过的路、去过的地方、认识的人和做过的事就是构成我是谁的重要元素。
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对自然和世界产生兴趣,你就不用担心他不热爱生活,而旅行就是我们帮助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最好的方式之一。
孩子见识多了,他自然而然就会更加自信和淡定,你根本无需去强调这个事情,这是一个结果,但并不是旅行的目的。旅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和在乎的人一起度过一段美好时光,正如《张三的歌》唱的那样:
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
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
没有烦恼没有那悲伤
自由自在身心多开朗
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
我们一起启程去流浪
虽然没有华厦美衣裳
但是心里充满着希望
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
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
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
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……
作为一个过来人,我可以肯定的说,早点带孩子去更大的世界旅行对他的自信心一定是有帮助的。
主要是自己想去,孩子是挂件,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
别说孩子,就是自己去了,有什么收获呢?是增长的这点见识能让自己升职加薪了,还是说让自己找到创业灵感了?
其实就是取悦自己呀!走一走没有去过的地方,看一看没有看过的风景,获得一些享受和愉悦罢了。即便是孩子大了,依然可以就是走一走看一看,为什么对孩子要求那么多呢?
童年的很多记忆会转化为一种态度或者一种情绪基调,甚至是一种哲学观点。——阿德勒
我一直对有些人的思维方式感到困惑不解,觉得他们好歹也算是读了书的知识分子,为什么表现出来的认知水平却很幼稚甚至愚蠢呢?这使我觉得有些人即便读再多的书也是改造不了的,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?
直到我看到阿德勒的观点才有所启发,阿德勒在《理解人性》中这样说:童年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,一段持久的记忆即使是错误的(例如童年时期的记忆常常充斥着偏见),只要它是达到预期目标所必须的,便有可能被移出意识的领域,表现为一种态度或一种情绪基调,甚至是一种哲学观点。
对应到旅游这件事情上,去过哪里,那里是哪样的,没过多久后孩子可能就忘了,但是忘了并不等于消失,而是转化,转化为一种情绪基调(抛开态度和哲学观点不谈),那也有意义啊!
我儿子两岁多的时候,我们安排了一次千里之外的旅行,由深圳自驾去三亚,那时候我还是个新司机,那一路我开车很疲倦,但是现在想来却觉得弥足珍贵。
回来后很长时间我儿子都记得三亚酒店游泳池里的水上滑滑梯,那天还下着小雨,我们冒雨带他玩了一会水上滑滑梯。这个记忆在他五六岁时,他还记得非常清楚,成了他记事最初的记忆。
后来我们差不多每年都带孩子外出旅游,虽然有时候景点人满为患,似乎看了个寂寞,但是孩子还是喜欢出行。为什么喜欢旅游呢?孩子肯定不是为了去记住什么东西,也不是冲着涨知识去的。我们的旅游就是随便走一走看一看,并没有说要长见识开眼界之类的,孩子喜欢出去玩,那就是他觉得旅游是一种好的感觉,也可以说在他心里建立了一种情绪基调,形成了一种观点——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旅游很开心。
说到这里,我必须引用阿德勒的另一句话:决定孩子成长最关键的因素是,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和对外部环境的评价。这两个评价都跟生活的感受有关,好的感受自然评价就高,评价越高对孩子就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上周我们去了阳朔旅行,这几天孩子赶暑假作业,作文写得都是旅游那些事。旅游它也能解决现实问题啊,何况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生呢。
你说,旅行到底有什么?我说,旅行会让我们为一些日子系上记忆之勾,这样我能钩住一些过去的日子,使它们不成为真正的过去,使它们将来成为我们未来情感的酵母,生活的增味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