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看《父辈的旗帜》感觉日军很难对付;看《硫磺岛来信》又觉得美军很厉害? -云顶yd2223线路检测
23 个回答
这两部作品的主角(群体,父辈的旗帜主角群体是“美国海军,包括坐办公室的”)都是道德意义上的反派,所以剧情上的反派当然很厉害。
虽然题主是个营销号,但是这问题体现的剧情确实是新世纪(当然本来也没排多少)以来太平洋战争题材文艺作品水平最高的之一,特别是导演还特意让这两部电影本身互为对称。
这个才是苦战以后合理的视角感受。
无论是美军还是日军,在太平洋战场上,虽然狗脑子都打出来了,但是要说对对方战斗力的评价,至少比我们的抗日神剧合理多了。
其实,在战争过程中,适度的对敌人丑化宣传,甚至贬低对方战斗力是一种合理且有效的宣传手段,这个可以树立自己战斗信心,避免畏战情绪,这个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。
但是,如果战争结束了,一般对于战争回顾中,对于敌人的描写,往往会夸大其战斗力和实力。
这个逻辑上很合理嘛。
自己赢了,敌人强大说明我们赢的多不容易,更彰显自己成就。
自己输了,至少也是找到了借口,不是我们不努力,而是敌人太强大。
这点而言,战场上对手基本都是这个套路。
这个也就是为什么你在电影中,从日本角度看,美军很强大,火力逆天,补给充足,人数众多。
而从美军角度去看,敌人作战坚韧,灵活狡猾,拼死不降。
无论输赢,至少自己是很努力了。
为什么这种合理的视角体现为让人感觉奇怪?
因为我们的抗日神剧太奇怪,把不合理的带成了合理,反而真正合理的让人觉得奇怪了。
我们的神剧中,我们艰苦卓绝八年,还是有借助外力才勉强击退的敌人,实际上是愚蠢、简陋、无训练的乌合之众。
如果敌人真如那些神剧中描写的那样,那么与之对抗甚至牺牲巨大的先辈们,又是什么样?
不得不说,这样的神剧,遗毒不浅。
回头去探究下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剧?为什么我们要极度弱化我们的敌人?
这个,大概要从最初的源头开始。
本质上,我们在二战战场上,对日作战的劣势太大,实际上抗战打的太苦了,我们的祖辈,即使胜利以后,对于日军的恐惧依旧是存在的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我们对外形势很不好,如果没有一种对敌人的藐视心态,很容易因为恐惧而产生不必要的心态。
所以我们早期电影中,对日军的丑化,或者说小丑化的脸谱塑造,让国民逐步降低其恐惧心态。
但是早期电影中我们的小丑化敌人,并没消弱敌人的凶残。
现在的抗战神剧,纯粹的羞辱智商,偶像剧的套路,这个才真的是遗毒无穷了。
林彪带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一支辎重后勤部队,辎重部队素称鱼腩,在日军内部也调侃“辎重也算兵?那蜻蜓都能算老鹰!”
这样的二线三线部队,弱旅中的弱旅,老弱病残中的老弱病残,1000余人全部战死,一个俘虏也没有。跟占据有利地形、用优势兵力打伏击战的115师硬钢,居然造成600余人的伤亡!
林彪看战报都直摇头,直言:“如此凶悍的敌人,从所未见!”
厉害不厉害要看对手是谁,但是面对这样的对手还能坚持抗战14年,最终把这样凶悍的对手赶回老家,中华民族之幸!
是视角问题。
影片是普通士兵视角拍的。
因为他们都是某个老人的孩子、或者某个女人的丈夫、或者某个孩子的父亲.....
如果在是某个指挥官、某个政治家的视角,甚至是我们读一本史书的视角,那上面的父亲,丈夫,儿子就变成了一个个数字。
最多会加上一些伤亡多么多么大,战争多么多么残酷,诸如此类的描写和场面。你的体会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。
硫磺岛确实是美国打得比较难看的战役,日军也确实不好对付,这个是事实。
但从日本的角度看,美国也确实强大到变态。整个二战时期,美国炮弹(口径大于20mm)产量比日本子弹产量还多,等到说日本开一枪,美国回敬他几十枪再加一枚炮弹。
所以硫磺岛日军比较精明:不守滩头,死守山里的工事。美国炮弹再利害,坦克再先进也打不垮坚固的山体。而日本人的冷枪却给美军造成比较大的伤亡。
但硫磺岛这种打法也有很多局限:完全让出战场主动权,在硫磺岛这种小岛还行,反正几乎全岛都在日军火力威胁下。如果是瓜岛就没办法,美国随便登陆,可以找到大量地方建机场,日本要阻止美军就必须主动出击,这样一来面对美军绝对的火力优势日军主动出击就是送死而已。
整个太平洋战争,日军与美军的伤亡比是很夸张的,日军眼里的美军当然非常强大,类似于国军看日军吧。